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巴伊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论文,论文的主题是关于如何提升语言模型在视觉常识推理方面的能力。简单来说,就是教会计算机如何更好地理解图片,并结合文字信息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。论文中提出的方法通过在训练时使用图像和文本的配对数据,并在推理时生成多个图像并集成它们的预测结果,有效地提高了语言模型在视觉常识任务上的表现,并且这种方法还能保持甚至略微提高模型在传统NLP任务上的性能。
主要功能:
- 提升视觉常识:让计算机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物体的颜色、形状、大小等基本属性,并用这些信息来回答问题或做出推理。
主要特点:
- 多图像生成: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文字提示生成多个相关的图像。
- 混合预测概率:将生成的多个图像的预测结果结合起来,以提高推理的准确性。
- 晚融合层:在模型做出最终决策前,将视觉特征与文本输出结合,这样可以在需要时使用视觉信息,而在不需要时则专注于文本信息。
工作原理:
- 图像编码:首先,输入的图像通过预训练的多模态编码器进行编码,转换成与文本和图像共享的表示空间。
- 投影器:将编码的图像特征转换成伪文本标记嵌入,以便与文本提示结合。
- 晚融合层:在预测前,将视觉伪文本标记和文本标记结合起来,使用注意力机制让文本标记能够关注由视觉输入生成的伪文本标记。
- 集成多个图像:在推理过程中,根据输入文本生成多个图像,并为每个图像获取不同的预测结果,然后将这些结果进行加权平均,形成最终的输出。
具体应用场景:
- 视觉常识问答:比如,如果问“猫是否有条纹?”系统可以生成一张猫的图片,并根据图片判断答案。
- 阅读理解:在阅读包含图片的文章后,回答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。
- 辅助决策:在需要结合视觉信息做出决策的场景中,如自动驾驶车辆理解路标和周围环境。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