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,约 60 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安全、可靠开发人工智能(AI)的全球声明。然而,美国和英国却选择不加入这一声明,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讨论。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两国对人工智能治理的不同立场,也凸显了全球范围内围绕 AI 技术主导权的地缘政治竞争。
声明的核心内容
该声明呼吁通过国际合作和监管,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负责任使用。签署国承诺加强跨国协作,推动透明、公平和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发展,同时防止滥用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。
美国的立场
美国副总统代表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,美国将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并强调:“特朗普政府将确保最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在美国建造,并使用美国设计和制造的芯片。” 这一表态被视为对拜登政府此前支持全球合作政策的逆转。
美国代表对声明中“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国际治理协调”的措辞表达了担忧,认为其可能限制美国的技术自主性。这种态度被解读为一种“美国优先”的方针,旨在保护本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此外,美国对与所谓“专制政权”合作的不信任,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在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上的分歧。这种立场可能影响未来多边合作的可能性,尤其是在涉及中国等国家时。
英国的立场
英国同样拒绝签署声明,理由是声明的措辞“过于严格”。尽管英国在过去曾积极参与类似的人工智能峰会并支持相关声明,但此次的态度转变表明,英国可能更倾向于保留政策灵活性,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。
英国政府消息人士透露,他们希望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中保持更大的自主权,而不是受制于严格的国际协议。这也反映出英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考量。
欧洲的应对
相比之下,欧洲正努力加大投资力度,以减少对美国和中国的依赖。出席峰会的欧洲领导人宣布,计划投资约 2000 亿欧元用于建设计算集群和数据中心,推动本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。
欧洲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自身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。此举不仅有助于实现技术自主,还能增强欧盟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。
全球竞争加剧
当前,美国、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。上周,中国新兴公司 DeepSeek 发布了一款廉价的人工智能模型,这一事件令硅谷感到震惊,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。
美国政府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和对国际合作的谨慎态度,加剧了全球社会对人工智能治理的担忧。与此同时,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技术格局,迫使其他国家重新评估自身的战略定位。
0条评论